近日,网上热传一段某独立测评机构拍摄的小视频,其测试了北京地区5家知名五星级酒店,发现均未彻底清洁浴缸、马桶圈,部分酒店未更换床单、枕套。9月5日,北京市旅游委官方微博公布消息,慢慢的开始约谈上述5家酒店,了解核实情况。
中国青年报发表任然的观点:这次曝光打破了高端酒店的神话。若五星级酒店也这样,快捷酒店能有好的?这种判断或许不乏感性成分,却是人之常情的推理。外部监管的强化当然是必要的。比如,监管部门对酒店的日常性抽查能否更严格,频率更高?相应的处罚是否应更重、信息公布是否应更详细?这些措施做到位,相信能缓解经营者的侥幸心理。社会管理的精细化、工匠精神等提法已经耳熟能详,而它们的一个重要表现就在于,在“看不见”的地方也舍得投入,力求精致。当然,酒店不换床单无关精致,而是底线问题。但也同样考验监管者和酒店自身对待“看不见”的地方的态度。到底是监管未能穿透,还是“比烂”逻辑主导下的社会非理性宽容,抑或是行业竞争机制的扭曲?由这一个话题,想想我们的服务业质量,想想我们的商业氛围,不得不有所深思。
小蒋随想:摆出那么高的格调,索要那么高的价格,却在基本的卫生问题上偷奸耍滑,服务标准与承诺沦为废纸与瞎掰,涉事五星级酒店已不能用质次价高来形容,其经营者的职业道德恐怕是“大大地坏了”。对这种的五星级酒店,仅仅约谈够吗?我们不能总是心慈手软,不能常常怀疑酒店不干不净,却将其视为一种业内潜规则,甚至自以为多花钱就能干净点,自欺欺人地在矮子里面拔将军。必须指出,对那些肮脏的店家,该予以的惩处不可或缺!该使用停业整顿杀手锏的不能手软!以此,才能狠刹“谁都干净不到哪里去”的比丑性经营模式。当然,履行一定的服务标准,经营者要支付相应成本,这会体现在消费的人的支出上。对经济型快捷酒店而言,平衡成本与服务的关系有难度,却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至于高大上的星级酒店,更有能力兑现较高的服务水准。这不是商量着来的问题,而是底线性的要求。达不到,就该歇业。
背景:8月31日晚,陕西榆林市第一医院绥德院区妇产科一名孕妇从5楼分娩中心坠下,抢救无效身亡。一开始新闻媒体报道,据医院方面说法,是因为家属不同意剖腹产令产妇没办法忍受,故而选择了极端的方式。但家属很快回应,称当孕妇中间出来喊疼的时候,他们同意做剖腹产,但医生表示“检查后产妇一切正常,快要生了,不用剖腹产”。
钱江晚报发表魏英杰的观点:悲剧之所以发生,背后还是信任缺失的缘故。首先是家属基于顺产迷信而不信任医院的专业意见,甚至不顾产妇的哀求,为悲剧埋下导火索;再者是产妇在分娩过程中,不仅对医院而且对家人也失去了信任,这才产生巨大的绝望心理;还有就是,医院基于对医患冲突的防范,以及为规避医疗责任,在所有的环节均要求家属签字,这限制了医生尽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,从而痛失挽救产妇的最后机会。事实上,这其中只要有一个环节起到主导作用,悲剧都不可能会发生。如果家属不固执己见,而是选择尊重产妇情感或医院专业判断,那么产妇有亲人作为依赖,无论如何不会走极端,而医院也会针对产妇分娩过程中的情况变化积极应对。医院这边,若能够不囿于家属签字,或者更主动地向家属介绍病症,给出更明确的专业意见,或许能改变家属的态度,为专业治疗创造有利条件。这场悲剧并没有随着生命的逝去而终结,目前家属与医院的争端,不过是这场悲剧的延续。
小蒋随想:一名即将当妈妈的孕妇,得是在多么绝望与痛苦的情况下,才会做出极端选择?坠亡竟然发生在医生与家属的眼皮子底下,这起悲剧让人心情沉重,更匪夷所思。冷静下来想想,涉事医院与孕妇家属都不能说自己不存在责任、将责任全部推给对方。对医院与医生而言,你们才是有充足专业相关知识与经验的人,应当作出最有利于孕妇和孩子的判断与医治,不能简单地以患者家属不同意剖腹产为由,就置孕妇与孩子的安危于不顾。在鼓励医生为患者生命负责的同时,有没有为医生正当施治免责的机制?另一方面,家属既然将孕妇送到医院,就应当相信医生的专业判断与操作,而不能自己想怎么着就怎么着。在生命安危面前,家属难道不相信医生,而去“相信”医患矛盾?这起一死两命的惨剧,医院与家属还在互掐,医院说产程中家属三次拒绝剖腹产,家属说两次同意剖但遭医生拒绝,到底谁说了谎?无论如何,此事都不也许会出现“赢家”。旁观者若是明眼人,应对自己今后该如何就医有所思量。有关机制上的短板更待弥补。
小蒋的话:大家好,我是小蒋。国事,家事,天下事,天天都有新鲜事。你评,我评,众人评,百花齐放任君看。观点各有不同,角度各有侧重,只要我们尊重 客观、理性公正。
人民网评:为浩瀚太空留下更多中国身影点火、发射、升空! 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,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,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,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预定轨道,与天和核心舱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,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,我…【详细】
织就更严密的急救保护网(人民时评)进一步将急救知识的普及对象从重点群体重点行业扩展至全社会,让每一个人既能做好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,也能在关键时候帮助他人 普及急救知识,完善急救体系,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。不久前,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联合教育部印发《关于进一步推进学校应急救护…【详细】